2018 新加坡国立大学郭慧娟教授 至客院交流演讲

  • 2018-11-28
  • AdminAdmin
2018年11月28日至29日 很高兴可以邀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慧娟老师来到客家文化学院进行两场学术交流讲座。主题一、【记忆罗芳伯】二、【东南亚华人移民史】。客院的老师与同学们都热烈参与。
 
第一场演讲为郭慧娟老师近期在印尼从事的华人研究专书的部分内容。故事是以十八世纪移居东南亚的罗芳伯所开启的小写历史观点,来讲述当时追随淘金热而来到印尼西加里曼丹发展的华人社会。罗芳伯从广东嘉应州前往西婆罗洲(印度西加里曼丹)坤甸开采金矿,并在异地组织兰芳公司,后来改组为兰芳大统制,其后被称为「共和国」。后随被殖民者瓦解,其后裔散居各地。1937年,华人族裔为了纪念创始人罗芳伯而竖立了一座坟墓,成为在地学生校外教学热门景点。但随六十年代之印尼政府的排华政策而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 2017年,砂劳越华裔重新动员跨国势力重修坟墓,改为罗芳伯纪念公园,讲者在2018年3月24日的罗芳伯纪念公园开幕典礼上开始了故事的缘起。「记忆罗芳伯」想讲的是一群华裔离散人群如何记忆与建构他们的认同。西加里曼丹的土地上住着不只一种族群,印度人、华人还有许多原住民共同在这里生活着,经历过历史的族群冲突、也因时空的转变而相互共融,在罗芳伯纪念公园的开幕仪式中我们看到郭慧娟老师笔下的关怀:这些人如何生活并看这个世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是本场讲座郭老师最想唤醒的驱力。
第二天讲座【东南亚华人移民史】众多听众为世界史的学生,郭老师带大家回朔到1840-1940年代,学者称这「百年迁移世代」。在这世代,华人湧入最重要的地区也就是我们当今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东南亚」。台湾虽熟悉其地理位置,但对其历史却极其陌生,因为这里交缠了多元的族群、近来复杂的民族国家之历程、全球经济变动等影响的复合关系。自十六世纪以来华人带着大量的技术、农业、矿工及其他各行各业来到东南亚,值得关注的是早期的华人移民社会是以宗教组织来结盟合作,也就是后来我们常看到的企业商号他们背后都可以对应到一个神明会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在东南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庙宇,其背后是华人结社的具体展现。这正与世界史讨论西方资本主义形式之外,另一种在亚洲发展出来的另一种特殊之资本累积的模式。郭老师也勉励在场的学生多去自我建立与爬梳东南亚的历史,对于思考现今我们国家的问题或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二场学术活动,郭慧娟也与相关研究离散人群之学者相互交流,与有兴趣从事东南亚社群研究的学生分享研究心得。未来也将合作组织研究团队,增加台湾与东南亚学术合作的机会。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