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演講為郭慧娟老師近期在印尼從事的華人研究專書的部分內容。故事是以十八世紀移居東南亞的羅芳伯所開啟的小寫歷史觀點,來講述當時追隨淘金熱而來到印尼西加里曼丹發展的華人社會。羅芳伯從廣東嘉應州前往西婆羅洲(印度西加里曼丹)坤甸開採金礦,並在異地組織蘭芳公司,後來改組為蘭芳大統制,其後被稱為「共和國」。後隨被殖民者瓦解,其後裔散居各地。1937年,華人族裔為了紀念創始人羅芳伯而豎立了一座墳墓,成為在地學生校外教學熱門景點。但隨六十年代之印尼政府的排華政策而漸漸被世人遺忘。直到 2017年,砂勞越華裔重新動員跨國勢力重修墳墓,改為羅芳伯紀念公園,講者在2018年3月24日的羅芳伯紀念公園開幕典禮上開始了故事的緣起。「記憶羅芳伯」想講的是一群華裔離散人群如何記憶與建構他們的認同。西加里曼丹的土地上住著不只一種族群,印度人、華人還有許多原住民共同在這裡生活著,經歷過歷史的族群衝突、也因時空的轉變而相互共融,在羅芳伯紀念公園的開幕儀式中我們看到郭慧娟老師筆下的關懷:這些人如何生活並看這個世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是本場講座郭老師最想喚醒的驅力。
第二天講座【東南亞華人移民史】眾多聽眾為世界史的學生,郭老師帶大家回朔到1840-1940年代,學者稱這「百年遷移世代」。在這世代,華人湧入最重要的地區也就是我們當今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東南亞」。台灣雖熟悉其地理位置,但對其歷史卻極其陌生,因為這裡交纏了多元的族群、近來複雜的民族國家之歷程、全球經濟變動等影響的復合關係。自十六世紀以來華人帶著大量的技術、農業、礦工及其他各行各業來到東南亞,值得關注的是早期的華人移民社會是以宗教組織來結盟合作,也就是後來我們常看到的企業商號他們背後都可以對應到一個神明會組織,這就是為什麼在東南亞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廟宇,其背後是華人結社的具體展現。這正與世界史討論西方資本主義形式之外,另一種在亞洲發展出來的另一種特殊之資本累積的模式。郭老師也勉勵在場的學生多去自我建立與爬梳東南亞的歷史,對於思考現今我們國家的問題或未來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二場學術活動,郭慧娟也與相關研究離散人群之學者相互交流,與有興趣從事東南亞社群研究的學生分享研究心得。未來也將合作組織研究團隊,增加台灣與東南亞學術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