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8724
学院特色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经教育部核准于2004年3月5日成立,设有人文社会学系暨族群与文化硕士班、传播与科技学系暨硕士班、客家社会与文化硕士在职专班、客家文化学院博士班,及国际客家研究中心。在人文与社会、传播与科技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台湾客家知识体系,以国际客家研究中心整合学院与社区联系客家社群的资源,走入客家族群的生活世界,并与全球以客家研究、族群研究等相关课题之研究机构、大学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共同致力台湾客家研究学术的发展与成果的积累。
本学院对于大学部的教学,其重点在于结合客家文化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亦着重文化产业、传播科技相关的实务训练。课程的特点在于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基础训练,并透过对台湾及全球客家族群的理解,训练学生兼具学术与实作的能力。目前两系所提供之课程,甚受校内非客家学院之师生欢迎。研究所方面,设有客家社会与文化硕士在职专班,人文社会学系族群与文化硕士班,传播与科技学系硕士班,以及2018年甫成立之客家文化学院博士班,皆以培养对客家社会文化有兴趣的跨领域研究人才。
■ 位置与建筑
本学院座落于离新竹高铁站附近的客家民俗公园,是一个走进社会,结合社区的研究教学机构,2009年客家文化学院主体建筑落成启用,由着名建筑师谢英俊设计,结合客家圆楼建筑与围龙屋建筑意象,从外表可看到的是圆楼式的建筑主体,圆楼北面两侧另有半圆则展现着围龙屋的意象。主体建筑内设有先进的虚拟摄影棚、网络电台、民意调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文化产业专业教室及国际会议厅。三楼更设有以台湾及全球客家研究为典藏主题的图书室,目前藏书图书18983册、期刊236种、视听资料1405件。
除上述客家文化学院主体建筑之外,本学院另有两栋历史建筑,「小问礼堂」作为研究计画执行空间并提供短期研究人员研究空间与住宿设备。「忠孝堂」则供作客语创作音乐歌谣的据点及独立书店之店址,以此作为本学院文化创意激荡的空间及履行大学社会责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的基地。
另外,本学院与周边传统的客家宗祠、庙宇与历史建筑,除共同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景观,更使本学院具又丰富的生命力与实践性格,堪称全球最为独特之客家教学与研究机构。
■ 研究中心与推广教育
本学院目前设有一研究中心与一个客家社会与文化硕士在职专班。
「国际客家研究中心」以成为全球客家研究重镇为愿景,植根台湾本土,积极推展与全球各地客家学术机构与客家社群的交流与研究合作等策略,作为本学院与台湾及全球各地公私部门、社区在社会、文化、产业等各方面国际接轨的平台,以达成整合在地化与国际化的任务。前者之具体工作方针为在新竹地区建立田野工作室,提供本学院与地方文史工作者、教师及社区研究者的交流合作平台;后者寻求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展开跨国或跨学科的中长期研究计画,近期以竹苗地区作为田野调查的对象,长期的发展则从台湾出发延伸到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客家社群研究。
「客家社会与文化硕士在职专班」为本学院强化客家相关的研究与教学,经积极向教育部争取人事名额,所设立以社会人士为对象的推广教育机构,招收有志于从事客家社会与文化研究之学生。专班师资由本院人文社会学系及传播与科技学系支援,历年开设领域广泛之课程与论文指导研究。开办初期的学生以中小学教育人员为主,近来已扩大招收公务人员、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及公司行号人士,前来进修。截至2022年度,已完成地方社会、产业、信仰、社区史、性别、文学与传播等视角之客家研究硕士论文203篇,获得客家委员会优良博硕士论文奖励70篇,对于客家文化之研究、推广已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并与本学院两系及国际客家研究中心,成为推动本学院客家及相关议题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支柱。
「客家社会与文化硕士在职专班」为本学院强化客家相关的研究与教学,经积极向教育部争取人事名额,所设立以社会人士为对象的推广教育机构,招收有志于从事客家社会与文化研究之学生。专班师资由本院人文社会学系及传播与科技学系支援,历年开设领域广泛之课程与论文指导研究。开办初期的学生以中小学教育人员为主,近来已扩大招收公务人员、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及公司行号人士,前来进修。截至2022年度,已完成地方社会、产业、信仰、社区史、性别、文学与传播等视角之客家研究硕士论文203篇,获得客家委员会优良博硕士论文奖励70篇,对于客家文化之研究、推广已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并与本学院两系及国际客家研究中心,成为推动本学院客家及相关议题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