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贺!!
阳明交大客家文化学院博士生邱星崴,荣获客委会「杰出青年类」客家贡献奖。12月28日上午由副总统赖清德亲自颁发这项荣誉。

  • 2023-12-28
  • AdminAdmin
狂贺!!
阳明交大客家文化学院博士生邱星崴,荣获客委会「杰出青年类」客家贡献奖。今日上午由副总统赖清德亲自颁发这项荣誉。
致力客庄地方创生,守护客庄之邱星崴先生。宋佩遥摄(来自客新闻)

种回一座山

随着认字越多,离家乡就越远。知识让我们得以应付新的生活型态,却没有教我们如何与家乡和农村共处。

—邱星崴—

 

「阿崴牯」的双重文化追寻

邱星崴的幼年因为父母工作缘故由阿婆扶养,阿婆唱的山歌、民间故事成为他最初建构世界的方式。阿婆唤他「阿崴牯」;「崴」是华语发音,「牯」是客语发音,似乎暗示了他人生的轴线注定在相异的文化阶层里持续碰撞。就学后,邱星崴离开南庄,带着对家乡模糊的记忆进入现代化都市的生活。除了寒暑期间短暂回到家乡外,城市的匆忙将家乡的模样斩成了不连贯的片段。

重踏家乡的土地

大学修习了台湾史的相关课程,因缘际会带着自己组员回乡采访,一次次的访谈与资料爬梳,让他重新理解了家乡。却也发现,原来幼年被阿婆养育的童年,不再只是天真的年幼记忆,其背后还有来自于不同时代与国家政策的影响。

2008年尝试组织营队进行地方的访谈和调查,2009年因为村里公墓到公庙旁大圳下的水田开发案,他初次体会到地方政策的多方角力。邱星崴认为,农地农用可以维持农村的主体性,但曾待自己如亲的长辈却持反面意见。开发案后来因为程序瑕疵与诸多环境因素终止,但邱星崴也观察到这件开发案只是全台大规模土地征收的前兆,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观光客进来,噪音、垃圾污染就不用讲了,更可怕是对文化无形的伤害,因为要做观光客的生意,我们就不讲客家话,小孩也不讲客家话。大家整天在做生意,也没有甚么时间跟家人相处,彼此变得很计较。等于说我们在牺牲我们的文化,去换取金钱。」

邱星崴发现农村里最常出现不明所以的小型建设,那些来自于都市的设计美感,一次次在农村的容貌进行拉皮与微整形。他举例,家门前的沟圳因为被设计者与建设单位认为水是臭的,必须将其掩盖;加上水沟盖,以符合大众对于水沟的认识。但在习惯于家门口洗衣服的阿婆眼中,水沟盖造成了生活更多不便。

那么,客庄该是什么样貌的?

南庄的村落特色是傍着山区丘陵地,以散状为主的居住型态,家户各自在山林间寻找耕作地,开垦梯田并仰赖山林资源。数个家户集合起来构建起微地名,并以最小的祭祀单位土地公作为区域的辨认。邱星崴便以土地公为出发,进行微型区域的调查,打破了以往行政单位所划分的乡镇名目,而更贴近于居民的生活文化。不过,他也观察到,土地公的形象与其背后的神祉关系,其实与中华帝国的想像有关。从信仰与文化层面进入,邱星崴重新理解了国家与地方的关系。

2011年正式进入田野,与夥伴组成大南埔农村办公室,并以永续农村为目标,透过复耕有机水稻、手工艺坊、社区报等方式进行记录与传承。但碍于这类型的公共议题过去不曾出现,因此互动的热度也不高,也不断受到质疑。当时对于社区营造的想法也很简单,看见农地休耕就将其租用耕作;知道手工辗米的土砻技艺没有传人,就求老师傅传授手艺;遇见土地的征收案就加入自救会。

2013年邱星崴将自己实际进入南庄的观察,以人类学研究的态度写成自己的硕士论文《南庄的乡民、公民与国家》,与一般人类学家进入田野的方式不同,又多了一个返乡研究者的特殊身分。论文中详细爬梳了南庄政治图像、公共场域的发展,并将此成为他日后持续经营南庄的基础。

把山种回来

「我们叫耕山,客家人不只耕田,还耕山。客语中有『耕山』的特有词汇,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基础,耕种一座山,将整座山依照地形地势地质来做最好的作物安排,依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带动在地产业。」

邱星崴回乡后发现,原本拥有煤矿、天然气、水泥等大量天然资源的台3线一带,过去都是党国体系,客家小农被迫依附。他想做出改变,想要透过产业再造来带动,但满腔的理想仍旧抵不过现实,人力缺乏,仰赖公部门计画的收入只能勉强打平收支。后来,邱星崴向朋友、师长募集,以创业资金的方式成立「耕山农创公司」。

既然无田、无山可种,那就把「把山种回来」,邱星崴将一般既定的产业脉络进行翻转,并从四级产业往回推,重新拉出具有南庄特色与价值的四到一级产业链。

之后又将老屋改造为青年旅社,命为「老寮」,提供换宿的深度体验,带领旅人走入农村,并透过定点体验感受农业生活。老寮不只提供给旅客短暂的休憩处所,更提供了探险与进入山林的视野。作为「翻转农村体系」的门户,老寮也推出桂竹笋的一日体验行程,让游客跟着农夫采笋、烹煮,并手工制作桂竹纸。这些与产业息息相关的文化体验,连结了南庄族群泰雅文化与客家文化的特色。

第三级产业「Valai农创店」目前已经没有开设,但仍继续支持在地农产选物。从四级、三级的逆向操作,回到最终的一级产业,才更能让人认知到生产的价值。邱星崴尝试建立一个有别过去产业模式的经济系统,让农民有其他选择的机会。

复兴地方工法,寻找传统文化

邱星崴认为,「文化是产业的前提,而产业是文化的载体。」一如没有采茶工作,又何来山歌;在冷气房唱山歌也就没有山林中的味道。因此,复兴山林,才有机会让山歌重新在山林中传唱。

为此,他调查了南庄的传统产业并进行工法的复兴,如段木香菇、茶叶的烘烤工法;花生油、苦茶油的榨取以及樟脑、香茅的提炼工法;木炭、陶器的窑烧以及编织产业等。这些才是真正带着南庄内涵与价值的文化,而这些文化都脱离不了民生的产业。

推动运旅支持系统为老化农村注入新生

2022年10月29日,第一班幸福巴士开进了南庄最高的鹿场部落。邱星崴与夥伴们合作,成立运旅支持系统,将以客家族群为主的南庄到泰雅族群的鹿场部落连结起来,并让居民能以公共汽车的价格搭乘,解决年长者就医与日常采购的往返需求,这套运旅支持系统成效甚佳,邱星崴也继续扩大交通范围,未来亦有机会在客庄峨嵋看见幸福巴士,载运着更多有需求的长者与旅客。

长达十多年的回乡,邱星崴除了调查南庄历史人文,以青年的目光重新检视农村的需求之外,也注意到居民年龄老化与行动不便的困境。他以自身行动出发,起心动念,都在他所挂念的家乡。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全文转载自《2023客家贡献奖得奖人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