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1265

現任院長

 代理院長

簡美玲 教授(Mei-Ling Chien)

這是一張圖片

專長

文化人類學、親屬、情感、性別、身體經驗研究、歷史民族誌、語言人類學、醫療人類學

區域

雲貴高地苗族(Hmub)研究、華南與臺灣客家研究、馬來西亞海外華人研究、臺灣南島阿美族(Pangcah)研究

語言

閩南語(漳州腔)、華語、英文、日文、黔東苗文(北部土語支)、阿美語(中部秀姑巒群)、客語(四縣)

聯絡方式

03-5712121  分機 58659
mlchien@nycu.edu.tw
英文履歷(English CV)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1996.9-2002.1)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1992.9-1994.1)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士(1982.9-1986.6)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任代理院長(2023.2-)

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副院長(2016.8-2017.7; 2020.8-2023.1)
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地域研究研究所訪問教授(2019.8-2020.1)
科技部(國科會)人類學及族群研究學門召集人(2018.1-2020.12)
國立交通大學副教務長(2017.8-2019.7)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2013.8-2014.7)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任(2010.8-2013.7)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2008.8-2014.7)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2005.2-2008.7)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暨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2002.2-2005.1)

 

簡歷:

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1990 年代起,通過民族誌田野與書寫, 開展對臺灣、中國西南與華南、馬來西亞等地方社會,進行南島語族 (Pangcah,阿美族)、貴州苗族 (Hmub)、臺灣與華南客家、海外華人之族群研究,親屬與性別、語言、情感人類學、歷史人類學等議題的探索。
著述《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情感與婚姻》(2009)、 《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2009)、《貴州東部村寨物語:Hmub人的日常、情感及語言》(2022)。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2010)、《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2021)、《百年往返:走訪客家地區的日本學者》(2021)。撰述人類學相關學術議題之中、英文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數十餘篇。

專書

簡美玲 (Mei-Ling Chien) 2022.《貴州東部村寨物語:Hmub人的日常、情感及語言》 (Narratives of Hmub Village in Eastern Guizhou: Everydayness, Emotions and Language)。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簡美玲、河合洋尚 編 2021.《百年往返:走訪客家地區的日本學者》。國立陽明交通
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共同出版。(獲2022年國史館學術出版類優等獎)
張維安、簡美玲 編2021.《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莊英章、簡美玲 編 201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The Hakka: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上、下冊)。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簡美玲 2009b. 《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簡美玲 2009a. 《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情感與婚姻》。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簡美玲 2023. 田野與學徒。主體民族誌專號。《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1): 10-19。(CSSCI)
簡美玲 2022. 田野裡的聽。鄭瑤、黃書霞譯。《文學類人類學研究》第六輯:55-75。
Mei-Ling Chien 2022. Personal Narratives and Labor Migration: A Retired Guojia Ganbu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11, No. 1 (April 2022, Kyoto University, Japan). (SSCI)
簡美玲 2019b. 返復、延遲與區隔:福建惠東「不住家」婚後雙居、交換與社會再生產。李亦園院士紀念專號。《臺灣人類學刊》16(2): 95-122。(TSSCI) 
簡美玲 2019a. 貴州東部Hmub人的生命史敘事與城鄉移動經驗初探。《文學人類學研究》2018(2): 65-81。 
Mei-Ling Chien 2017. Anonymous Voices and Authorship Politics in Printed Genealogies in Eastern Guizhou. Special Issue: Religion and Ethnicity in Southern China. Asian Ethnicity 18(3): 204-217。(SSCI) 
簡美玲 2016. 主體民族誌研究:布與貴州苗寨的當家女人。《廣西民族大學學報》38(4):27-38. (CSSCI)
Mei-Ling Chien 2015. Leisure, Work and Constituted Everydayness: Mountain Songs of Hakka Women in Colonized Northern Taiwan (1930-1955). Asian Ethnology, Volume 74, Number 1, 2015, 37-62. (SSCI)  
簡美玲 2015. 性別化敘事裡的祖先與家族:以北臺灣兩個客家菁英家族為例。《全球客家研究》第四期:63-112。 
簡美玲 2014. 苗人古歌的記音與翻譯:歌師 Sangt Jingb 的手稿、知識與空間。《民俗曲藝》183:191-252。(TSSCI)
簡美玲 2012. 煩悶、日常與黔東南高地村寨Hmub人的遊方。《考古人類學刊》 74:53-88。 
簡美玲 2011. 貴州苗人的婚姻外談情與調情。《華人性人類學研究》3(2):41-49。
Mei-Ling Chien 2009b.    Cultivating the Ethnographer’s Ear. Special Issue: 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 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7(2):87-106。(TSSCI) 
Mei-Ling Chien 2009a.    Extramarital Court and Flirt of Guizhou Miao.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EJEAS) 8.1 (2009) 135-159. 
簡美玲 2008  你倆是我倆一輩子的丈夫:苗人情歌語言的兩性意象與結伴理想。《歷史人類學》5(2):115-149。
簡美玲 2007b. 讓吃鼓藏及我們的村子走向世界:地方菁英的敘述與苗的現代性。《民俗曲藝》156:157-203。(TSSCI) 
簡美玲 2007a.  親屬稱謂比較觀點下北臺灣客家的移民與地方化。《客家研究》2(1):1-58。(與盧彥杰、莊英章合寫)。
簡美玲 2006  漢語、苗涇濱、汶類:貴州苗人家譜裡的混聲與界線。《歷史人類學》4(2):99-125。
簡美玲 2005c.  貴州東部苗人的米飯禮物與親屬關係:以新生兒命名儀式為例。《民俗曲藝》149:23-67。 (TSSCI)
簡美玲 2005b.  貴州苗人的私奔婚:集體與個人的曖昧。《臺灣人類學刊》3(1):49-86。(TSSCI)
簡美玲 2005a.  語言、戲謔與聯姻:貴州苗人平日游方說話的分析。《臺大文史哲學報》62:347-380。(TSSCI)
簡美玲 2003  阿美族人的疾病經驗與童年生活:文本的閱讀、結構、主題。《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 2:1-48。
簡美玲 1994e.  阿美族起源神話與發祥傳說初探─兼論阿美族亞群的類緣關係。《臺灣史研究》 1(2):85- 108。
簡美玲 1994d.  現代適應中的阿美族醫療行為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1:175-190。(與許木柱合寫) 
簡美玲 1994c.  阿美族的醫療體系與家庭健康文化的人類學研究─文獻回顧與理論架構的提呈。《山海文化雙月刊》2:106-112。 
簡美玲 1994b.  奇美阿美族的野生植物文化與草藥醫療。《山海文化雙月刊》3:66-69。
簡美玲 1994a.  臺灣原住民的傳統釀酒。《山海文化雙月刊》7:95-98。
簡美玲 1993   從俗民醫療的角度來認識童乩。《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學刊:異類》1:93-105。

專書論文

Mei-Ling Chien 2022. Technology of Making Kinship Through Rice Gift. In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ed., Shuenn-Der Yu. Pp. 265-291.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簡美玲2022. 語言、姓氏與族群界線:閩西南山區閩客方言社群的親屬與婚姻初探。刊於《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張維安編,頁:127-150。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簡美玲 2021b. 周達生─田野、物質文化與客家論述。刊於《百年往返:走訪客家地區的日本學者》。簡美玲、河合洋尚編,頁:117-146。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共同出版。
簡美玲 2021a. 以民族誌田野與生命史訪談為度的客家研究。刊於《客家與族  群研究的技藝》(The Craft of Hakka and Ethnic Studies)。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編,頁:186-205。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與潘怡潔合寫)
Mei-Ling Chien 2020. Pangcah Herbal Medicine and the Indigenous Culture of Wild Plants in East Taiwan. In From Sciences to Beliefs: Between Practices and Theory, ed., alomé Deboos. Pp. 127-141. Strasbourg: Editions de I'Ill. 
簡美玲 2019. 生命的流動與安置:臺灣與檳城華人女性的族群敘事、移動與日常。刊於《漢民族與陝西文化研究:2017年漢民族研究會年會暨“漢民族與陝西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方勇、王欣、曾少聰、楊東宇編,頁506-536。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簡美玲 2015b. 人類學與民族誌書寫裡的情緒、情感與身體感。刊於《身體感的轉向》 (身體與自然叢書)。余舜德編,頁129-163。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簡美玲 2015a. 近代殖民體系與華人勞動社會的遭逢與中介:英屬馬來亞時期的行政官檔案研究(1888-1923)。刊於《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維安、連瑞枝主編,頁363 - 410。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與葉明政合寫) 
簡美玲 2013b. 遊方裡的煩悶與戲謔:身體、話語作為素樸的文化療癒與個人技藝。刊於《身體、主體性與文化療癒:跨域的搓揉與交纏》(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余安邦主編,頁73-10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簡美玲 2013a. 日常、儀式與經濟:布賴女性的移動敘事與在地認同(1960-2011)。《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林開忠主編,頁190-209。銅鑼,客家委員會客家發展中心苗栗園區;埔里,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與邱星崴合寫) 
Mei-Ling Chien 2012. Tensions between Romantic Love and Marriage: Performing ‘Miao Cultural Individuality’ in an Upland Miao Love Song. In Modalities of Change: The Interfac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East Asia. James Wilkerson and Robert Parkin, eds. Pp. 93-116. Oxford: Berghahn Books.
簡美玲 2011c.  貴州苗人的婚姻外談情與調情。刊於《多樣性與變遷: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瞿明安、施傳剛主編。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簡美玲 2011b.  書院與堪輿:中港溪頭份街庄一個客家家族的知識與經濟(1774-1950)。刊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詹素娟主編,頁185-22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與劉塗中合寫)
簡美玲 2011a. 坐家、菜姑、自梳女:人觀、女性結群與中國南方婚後雙居的區域性初探。刊於《區域文化與地方社會》(“區域社會與文化類型”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江華、張佩國主編,頁343-367。上海:學林出版社。(與劉塗中合寫)。(本書由“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資助出版) 
簡美玲 2010b.  殖民、山歌與地方社會:北臺灣客庄阿婆生命史敘事裡的日常性(1895-1955)。刊於《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下冊),莊英章、簡美玲主編,頁621-666。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簡美玲 2010a. 客庄阿婆的沒閒(mo han):山歌經驗敘事裡的女人勞動。刊於《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莊英章、連瑞枝主編,頁343-367。臺北:南天出版社。(與吳宓蓉合寫)。
簡美玲 2009. 飲食與文化–人類學觀點的回顧與展望。(重)刊於《飲食文化綜論》,王秋桂主編,頁55-80。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與許木柱合寫)。
簡美玲 2008.  奇美阿美族部落的野生植物與草藥。刊於《醫療與社會共舞》,成令方主編,頁18-26。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叢書補助)
簡美玲 2002.   阿美人的疾病認知與分類。刊於《原住民傳統醫療vs.現代醫療》,頁27-56。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出版。 
簡美玲 1996.   飲食與文化:人類學觀點的回顧與展望。刊於 《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5-82。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與許木柱合寫)

書評

2018   Passion, Poverty and Travel: Traditional Hakka Songs and Ballads. Wilt L Idema. 2015. Asian Ethnology 77 (1&2): 483-485. (SSCI)
2017   Exceptional States: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aiwanese Sovereignty. Sara L. Friedman. 2015.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19: 160-161. (SSCI)
2016   Gendered Words: Sentiments and Expression in Changing Rural China. Fei-Wen Liu.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臺灣人類學刊》14 (1):156-158。
2016   《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杜潘芳格生命史》,藍建春;《黃榮          
洛生命史》,彭瑞金;《楊鏡汀生命史》,彭瑞金) 。《全球客家研究》7:323-332
(與田靖合寫)
2012   Emotions in the Field:The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Fieldwork Experience. James Davies and Dimitrina Spencer.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臺灣人類學刊》10 (1):185-188。
2010   With Respect to Sex: Negotiating Hijra Identity in South India. Gayatri Reddy 2005。《臺灣人類學刊》8(2):146-150。

 代理副院長

賴至慧 教授
(Chih-Hui Lai)

這是一張圖片

專長

社會網絡分析、策略傳播、災難/風險/危機傳播、組織行為、社群媒體

聯絡方式

03-5712121  分機 58711
chlai@nycu.edu.tw 

更多詳細個人資料

學歷:

2012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博士
2005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碩士
1999 台灣大學外文系 學士

現職:

2023-現今 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2022-2023 副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2020-2022 副研究員,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8-2020 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2016-2018 助理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2014-2016 助理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2012-2014 助理教授, 美國艾可朗大學傳播學院 (University of Akro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著作

1.Lai, C.-H., & Tang, T. (in pres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of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use and perceived social media networks on pandemic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Health Communication. https://doi.org/10.1080/10410236.2023.2185923 (SSCI期刊)

2.Lai, C.-H., & Tang, T. (in press). Informaiton exposure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 as antecedents of crisis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and coping: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2221132805 (SSCI期刊)

3.Lai, C.-H. (2023). Participatory outcomes of collective action groups on Facebook: The role of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group con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  4541-4562. (SSCI期刊)

4.Lai. C.-H. (2022). Examining the paths of influence between individual motivators, information behaviors, and outcomes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71, Article 102826. https://doi.org/10.1016/j.ijdrr.2022.102826 (SCI期刊)

5.Lai. C.-H., & Yu, R.P. (2022). How do public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e their alliances on Facebook and how does the public react?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48(1), Article 102144. https://doi.org/10.1016/j.pubrev.2021.102144 (SSCI期刊)

6.Yu, R.P., & Lai, C.-H. (2022). Linking Facebook user types with civic participation: From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40(5), 1093-1113. (SCCI 期刊)

科技部/國科會研究計畫

1.透過傳播角度建置文字探勘韌性詞典:雙重建制方式的比較以及對於韌性結果的預測應用, 2023-2026, NT 3,824,000. (NSTC 112-2410-H-A49-039-SS3)(PI).

2.多層面的防疫訊息傳播對民眾災難應對的影響, 2020, NT 900,000. (NSTC 109-2420-H-001-008 防疫科技發展計畫) (PI).

3.從混合線上線下數據與橫跨組織與個人層面看災害風險防治議題網絡, 2019-2023, NT 5,722,000. (NSTC 108-2628-H-A49 -001 -SS4 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PI).

4. 如何透過新科技建立長期性的災難復原與適應能力:從生態系統角度研究個人與群體的非災難與災難時的資訊傳播行為, 2016-2019, NT 2,700,000. (MOST 105-2410-H-009-064-SS3)(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