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科系碩士班同學 洪揚 錄取美國 UIUC Computer Science 博士班 — 從傳播出發,走進人機互動的世界
文字:張恩愷
本系碩士班二年級生 洪揚 錄取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資訊工程 (Computer Science) 博士班,延續她在跨領域研究上的深耕與投入。UIUC 為全美頂尖的資訊工程學府,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史丹佛大學(Stanford)、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與卡內基美隆大學(CMU)並列為全美前五。
自傳播領域出發,洪揚一步步開展出屬於自己的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研究路徑,累積紮實的學術訓練與實務經驗。「比起向前推進的速度,那些縱向維度慢慢拓展的熱愛、思想與能力,會是過程中更為重要的部分。」回顧研究與申請的歷程,她如此說道。
從傳播進入科技設計:跨領域的研究歷程
人機互動是當前全球電腦科學領域中炙手可熱的研究方向之一。這個極具跨領域特性的學門,融合了電腦工程、資訊科技、設計、社會科學、心理學等知識,在科技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時代裡,以涵蓋人類各種不同的最廣泛的經驗與活動範疇為目標,建造出各種新興互動的科技系統。
作為傳播與科技學系的學生,洪揚在受訪時,提到傳科系有別於傳統的傳播系所,其中多元的學習方向與優秀的師資,能幫助學生支撐起跨領與研究興趣的發展。此外,她也特別感謝本系陳盈羽老師—亦是她在傳科系六年的指導教授。「盈羽老師擁有電腦資訊背景與豐富的人機互動研究經驗,讓我的研究能與國際接軌,這對申請美國的 PhD 非常有幫助。」洪揚在提到盈羽老師給她的支持時,也特別提到盈羽老師是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Human Centered-Design and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Washinton, Seattle),以及老師如何運用豐富的資訊工程人脈與研究實力,支持她在傳科系期間能夠有與國際資工領域的傑出學者合作的經驗。
洪揚從大二開始在盈羽老師的實驗室(Everyday Creativity Lab)中參與的研究,是以多元、混合式研究方法探問研究問題,其中包含質性和量化方法、使用者經驗設計法、設計研究法、實體運算(physical Computing)和軟體開發等。研究主題包括設計並開發多元文化與弱勢群體的科技系統,例如透過小誌、共同科技設計工作坊等開發出支持東南亞新住民女性賦權的AI 聊天機器人,以及親子家庭共同合作的睡眠科技等。而這些研究專案實作,是與包括盈羽老師、來自資工、設計等不同專業的同儕、甚至與國外資工系所的教授一起合作。在這裡,她體會到「實驗室裡平等協作的文化、專案導向的研究訓練」所帶來的成長,也積累可以獲得強有力的推薦信的機會。
她表示,這些研究專案合作經驗不僅培養了她的實作能力與理論深度,也讓她學習到在團隊中如何合作工作、近一步領導研究專案,同時也讓她更堅定地將對科技的熱情與社會的關懷,化為研究實踐的動力。而傳科系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一系列研究方法課程,也讓她打下了紮實的研究基礎。
培養研究熱情:從 HCI 文獻討論走入學術世界
此外,洪揚也分享了自己當年在大學時期剛開始接觸人機互動,以及做研究時的心路歷程。「我大一剛進傳科時只是寬泛地對做研究感興趣,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洪揚分享道。而對於研究方向的探索的轉捩點發生在大二,她參加了盈羽老師與成大黃仲菁老師(美國印第安納那學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博士)共同舉辦的 HCI 讀書會。透過每週閱讀、討論國際最新發表的研究,讓她也不禁分享,「我第一次意識到研究能夠以如此多元且有趣的方法進行,可以與個體的日常體驗、情感與實踐如此貼近。」
在老師的帶領下,洪揚的研究聚焦於科技如何在複雜的日常脈絡中與人共處、共創意義。她認為,人機互動(HCI)的核心價值,在於從人的經驗與情感出發,回應真實生活的需求,進而為科技設計帶來實質貢獻。而身處於科技變遷如此迅速的時代,正是這種將「人」置於科技思考核心的位置,讓她在初次接觸 HCI 時深受吸引,也在投入研究的過程中逐漸萌生了強烈的熱情,並下定決心朝博士之路邁進。「生來就要做這項研究」的熱情,對她而言,是申請博士班最重要的前提。
不過,這條路並非從一開始就如此明確。洪揚回憶,在真正踏上申請博士班的過程前,也經歷過一段看不清方向、對未來感到迷惘的時期。大三那年,她曾猶豫是該赴美攻讀碩士,還是留在台灣繼續累積研究經驗。為了釐清想法,她主動向多位教授和有經驗的學長姐請教,在一次次的對談中,逐漸理解到對於申請博士而言,紮實的研究歷練才是關鍵。「我也思考過是否要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其他學校或科系,但後來發現,我感興趣的方向,全台灣只有盈羽老師的實驗室有在做,於是我選擇留下。」
累積研究實力:實務經驗與發表是關鍵
在盈羽老師的指導以及與實驗室其他成員的合作下,洪揚已擁有兩篇國際研討會第一作者發表,其中之一被收錄於 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期刊;目前也還有一篇合著的會議文章處於審稿階段。她坦言,隨著近年來申請博士的競爭日益激烈,若能有高品質的發表會是優勢之一。不論文章最後被接收與否,都是可以整理進文書中的重要研究經歷。
此外,六年來始終 GPA 保持接近滿分的洪揚,也提醒有志申請博士的學弟妹:「可以及早開始準備標準化成績。除了維持相對較高的 GPA,也要確保語言成績有過申請項目所要求的門檻。」
在傳科紮根:走自己的路,不用急著離開
這份選擇與一路上對於每個細節的堅持,讓洪揚在傳科的土壤中穩紮穩打,逐步累積出屬於自己的研究節奏與方向,也最終走向她夢想中的博士之路。
「回頭看研究與申博都是一條漫漫長路,但 good things take time。」她微笑著說。洪揚的歷程提醒我們,確定目標從來不是一蹴可幾。迷惘、猶豫與摸索,正是學習與成長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眾多選擇中必經的過程,真正重要的是願意多嘗試、多交流,在過程中逐漸看見自己真正在乎的事。
再次恭喜洪揚同學勇敢追夢,踏上世界級研究舞台。她的歷程也提醒我們,熱情不只需要被發現,更需要被長期滋養;而傳播的養分,也能在科技設計的領域開出耀眼的花朵,也期待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洪揚同學的精彩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