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科技碰撞族群文化:2024 客家文化學院20週年學術研討會 傳科場次 精彩回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於 2024 年舉行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以「族群、文化與傳播」為主題,吸引眾多學者參與並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本次傳科場次分為兩部分:「會議子題二:族群、文化與傳播」以及「主題演講」,透過各個教授的研究成果,探討族群傳播的機會、挑戰及可能性。
在「會議子題二」中,由黃靜蓉教授主持,與談人為張玉佩教授與陳維平助理教授,四位發表人各自分享其研究成果與反思,提出了未來族群、文化、傳播與科技的發展潛力。
客家電視台的定位挑戰與多元文化突破之道
魏玓教授以「二十年後回首再前行:客家電視台與客家傳播的重新想像」為題,深入探討了客家電視台在傳播過程中的定位與挑戰。他指出,客家電視台面臨「由上而下」傳播模式的不靈活性、不當的政治干預以及標案形式對永續經營的不利影響。魏玓教授認為,傳統以行銷為核心的傳播策略,認為其難以真正服務客家文化的發展需求。他建議跳脫傳統族群傳播的框架,從多元文化視角重新審視客家電視台的角色與功能,並以澳洲多元文化電視的成功經驗為借鑒,提出強調包容與多樣性的傳播模式,為客家傳播帶來新的可能性。
AI元宇宙助力客語傳播的創新應用
李美華教授以「AI 元宇宙客語整合應用、人工智慧中介傳播與人智互動」為題,分享了人工智慧在客語傳播中的應用與前景。她以客委會建置的語言資料庫與語音資料庫為例,展示了 AI 客語主播與客家廣播電台的 AI 應用成果,並分析了這些技術如何助力客語傳播的延續與創新。李美華強調,未來 AI 發展的重點在於人智協作(Human-AI Collaboration)與人型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並提出以 AI 客語聊天機器人與社會互動為研究方向,開創「AI 元宇宙」的族群傳播新篇章。她指出,隨著 AI 成為傳播科技發展的趨勢,不僅應關注主流群體對 AI 科技的應用,更應重視 AI 元宇宙在族群傳播中的潛力,探索其如何深化族群文化的多元交流與互動,這將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晶片戰爭下文化行動對地方的保護與反思
戴瑜慧副教授的研究以「地緣政治與晶片戰爭:護國神山之下的新竹地區的社會運動與文化行動」為主題,揭示晶片產業快速發展下地方文化與社會面臨的挑戰。她以台積電的崛起為背景,深入剖析晶片戰爭對新竹客家聚落的影響,特別是隘口與東海等傳統聚落面臨的土地徵收問題。戴瑜慧認為,透過迷因、抗議歌曲及 AI 創作等文化行動,地方社群能有效凝聚力量,抵抗發展主義對地方文化的侵蝕。同時,她提到台積電海外設廠的地緣政治策略,以及其對土地與水資源分配帶來的挑戰,並以日本熊本為例進行國際比較,展示如何將文化行動主義融入全球科技發展的討論中。
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參與科技共創實現賦權與包容
陳盈羽助理教授以「身分與創新:透過敘事與共同設計科技以賦權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為題,分享了與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共創 AI 科技的實踐經驗。她強調,科技設計不應只由設計師主導,而應邀請使用者,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共同參與設計過程。陳盈羽的研究以新住民母親的個人重要物件和小誌創作為基礎,透過引導她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為說故事 AI 科技的開發奠定基礎。她指出,這樣的共創實踐不僅賦予新住民母親表達自身的機會,也挑戰了以科技為中心的設計思維,推動更具包容性的科技發展,展現出科技賦權的可能性。
「會議子題二」從族群與文化傳播的實踐出發,透過四位學者的研究分享,深入探討傳播科技如何影響族群文化的發展與未來。隨後的「主題演講」則聚焦於更廣泛的媒體研究視角,由國內外知名學者進一步拓展討論,帶領聽眾思考傳播與文化交互作用的深層意涵。
主題演講:Ewoldsen教授分享其最新研究,開啟傳播與敘事研究新視角
「主題演講」由傳科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賴至慧教授開場,並邀請首爾國立大學傳播學系 Eun-Ju Lee 教授致詞。本次壓軸演講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 David Ewoldsen 教授主講,他是傳播領域的先驅,不僅是傳播學界權威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共同主編,更以其跨領域研究著稱,融合傳播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等多重視角。本次分享的創新概念「回溯性想像參與」(Retrospective Imaginative Involvement, RII),為傳播研究提供了全新洞見與未來方向。
RII 描述觀眾在觀看故事結束後,仍持續思考情節、角色或場景,甚至延伸為創作行為,如同人小說等。相較於傳統敘事研究側重的沉浸感(Transportation),RII 更聚焦於觀眾的主動參與(Performance),並結合「自我邊界暫時擴展模型」(TEBOTS),探討當觀眾進入故事時,心理邊界如何暫時擴展,使其與敘事產生深度聯繫。
Ewoldsen 教授的分享不僅拓展了對敘事與觀眾互動的理解,也為未來傳播學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其全新理論框架或將啟發更多學者,在「族群、文化與傳播」等領域開展進一步的研究與應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