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消息公告

2023.12.28
最新消息

狂賀!! 陽明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博士生邱星崴,榮獲客委會「傑出青年類」客家貢獻獎。12月28日上午由副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發這項榮譽。

狂賀!!
陽明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博士生邱星崴,榮獲客委會「傑出青年類」客家貢獻獎。今日上午由副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發這項榮譽。

20231228_B0000513-jpg

致力客庄地方創生,守護客庄之邱星崴先生。宋佩遙攝(來自客新聞)

種回一座山

隨著認字越多,離家鄉就越遠。知識讓我們得以應付新的生活型態,卻沒有教我們如何與家鄉和農村共處。

—邱星崴—

 

「阿崴牯」的雙重文化追尋

邱星崴的幼年因為父母工作緣故由阿婆扶養,阿婆唱的山歌、民間故事成為他最初建構世界的方式。阿婆喚他「阿崴牯」;「崴」是華語發音,「牯」是客語發音,似乎暗示了他人生的軸線註定在相異的文化階層裡持續碰撞。就學後,邱星崴離開南庄,帶著對家鄉模糊的記憶進入現代化都市的生活。除了寒暑期間短暫回到家鄉外,城市的匆忙將家鄉的模樣斬成了不連貫的片段。

重踏家鄉的土地

大學修習了臺灣史的相關課程,因緣際會帶著自己組員回鄉採訪,一次次的訪談與資料爬梳,讓他重新理解了家鄉。卻也發現,原來幼年被阿婆養育的童年,不再只是天真的年幼記憶,其背後還有來自於不同時代與國家政策的影響。

2008年嘗試組織營隊進行地方的訪談和調查,2009年因為村裡公墓到公廟旁大圳下的水田開發案,他初次體會到地方政策的多方角力。邱星崴認為,農地農用可以維持農村的主體性,但曾待自己如親的長輩卻持反面意見。開發案後來因為程序瑕疵與諸多環境因素終止,但邱星崴也觀察到這件開發案只是全臺大規模土地徵收的前兆,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觀光客進來,噪音、垃圾汙染就不用講了,更可怕是對文化無形的傷害,因為要做觀光客的生意,我們就不講客家話,小孩也不講客家話。大家整天在做生意,也沒有甚麼時間跟家人相處,彼此變得很計較。等於說我們在犧牲我們的文化,去換取金錢。」

邱星崴發現農村裡最常出現不明所以的小型建設,那些來自於都市的設計美感,一次次在農村的容貌進行拉皮與微整形。他舉例,家門前的溝圳因為被設計者與建設單位認為水是臭的,必須將其掩蓋;加上水溝蓋,以符合大眾對於水溝的認識。但在習慣於家門口洗衣服的阿婆眼中,水溝蓋造成了生活更多不便。

那麼,客庄該是什麼樣貌的?

南庄的村落特色是傍著山區丘陵地,以散狀為主的居住型態,家戶各自在山林間尋找耕作地,開墾梯田並仰賴山林資源。數個家戶集合起來構建起微地名,並以最小的祭祀單位土地公作為區域的辨認。邱星崴便以土地公為出發,進行微型區域的調查,打破了以往行政單位所劃分的鄉鎮名目,而更貼近於居民的生活文化。不過,他也觀察到,土地公的形象與其背後的神祉關係,其實與中華帝國的想像有關。從信仰與文化層面進入,邱星崴重新理解了國家與地方的關係。

2011年正式進入田野,與夥伴組成大南埔農村辦公室,並以永續農村為目標,透過復耕有機水稻、手工藝坊、社區報等方式進行記錄與傳承。但礙於這類型的公共議題過去不曾出現,因此互動的熱度也不高,也不斷受到質疑。當時對於社區營造的想法也很簡單,看見農地休耕就將其租用耕作;知道手工輾米的土礱技藝沒有傳人,就求老師傅傳授手藝;遇見土地的徵收案就加入自救會。

2013年邱星崴將自己實際進入南庄的觀察,以人類學研究的態度寫成自己的碩士論文《南庄的鄉民、公民與國家》,與一般人類學家進入田野的方式不同,又多了一個返鄉研究者的特殊身分。論文中詳細爬梳了南庄政治圖像、公共場域的發展,並將此成為他日後持續經營南庄的基礎。

把山種回來

「我們叫耕山,客家人不只耕田,還耕山。客語中有『耕山』的特有詞彙,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基礎,耕種一座山,將整座山依照地形地勢地質來做最好的作物安排,依照國際市場的需求帶動在地產業。」

邱星崴回鄉後發現,原本擁有煤礦、天然氣、水泥等大量天然資源的臺3線一帶,過去都是黨國體系,客家小農被迫依附。他想做出改變,想要透過產業再造來帶動,但滿腔的理想仍舊抵不過現實,人力缺乏,仰賴公部門計畫的收入只能勉強打平收支。後來,邱星崴向朋友、師長募集,以創業資金的方式成立「耕山農創公司」。

既然無田、無山可種,那就把「把山種回來」,邱星崴將一般既定的產業脈絡進行翻轉,並從四級產業往回推,重新拉出具有南庄特色與價值的四到一級產業鏈。

之後又將老屋改造為青年旅社,命為「老寮」,提供換宿的深度體驗,帶領旅人走入農村,並透過定點體驗感受農業生活。老寮不只提供給旅客短暫的休憩處所,更提供了探險與進入山林的視野。作為「翻轉農村體系」的門戶,老寮也推出桂竹筍的一日體驗行程,讓遊客跟著農夫採筍、烹煮,並手工製作桂竹紙。這些與產業息息相關的文化體驗,連結了南庄族群泰雅文化與客家文化的特色。

第三級產業「Valai農創店」目前已經沒有開設,但仍繼續支持在地農產選物。從四級、三級的逆向操作,回到最終的一級產業,才更能讓人認知到生產的價值。邱星崴嘗試建立一個有別過去產業模式的經濟系統,讓農民有其他選擇的機會。

復興地方工法,尋找傳統文化

邱星崴認為,「文化是產業的前提,而產業是文化的載體。」一如沒有採茶工作,又何來山歌;在冷氣房唱山歌也就沒有山林中的味道。因此,復興山林,才有機會讓山歌重新在山林中傳唱。

為此,他調查了南庄的傳統產業並進行工法的復興,如段木香菇、茶葉的烘烤工法;花生油、苦茶油的榨取以及樟腦、香茅的提煉工法;木炭、陶器的窯燒以及編織產業等。這些才是真正帶著南庄內涵與價值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都脫離不了民生的產業。

推動運旅支持系統為老化農村注入新生

2022年10月29日,第一班幸福巴士開進了南庄最高的鹿場部落。邱星崴與夥伴們合作,成立運旅支持系統,將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南庄到泰雅族群的鹿場部落連結起來,並讓居民能以公車的價格搭乘,解決年長者就醫與日常採購的往返需求,這套運旅支持系統成效甚佳,邱星崴也繼續擴大交通範圍,未來亦有機會在客庄峨嵋看見幸福巴士,載運著更多有需求的長者與旅客。

長達十多年的回鄉,邱星崴除了調查南庄歷史人文,以青年的目光重新檢視農村的需求之外,也注意到居民年齡老化與行動不便的困境。他以自身行動出發,起心動念,都在他所掛念的家鄉。

20231228_image

20231228_image2


全文轉載自《2023客家貢獻獎得獎人輯錄》

相關公告

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管理Cookies

隱私權偏好設定中心

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查看隱私權政策

管理同意設定

必要的Cookie

一律啟用

網站運行離不開這些 Cookie 且您不能在系統中將其關閉。通常僅根據您所做出的操作(即服務請求)來設置這些 Cookie,如設置隱私偏好、登錄或填充表格。您可以將您的瀏覽器設置為阻止或向您提示這些 Cookie,但可能會導致某些網站功能無法工作。